2011年1月21日青岛市黄岛区九届人大四次会议批准通过
《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青岛市黄岛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根据《青岛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商务部《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边境合作区“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结合我区实际编制。主要阐明2011—2015年我区发展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全区各级政府部门依法履行职责、编制实施年度计划和制定各项政策措施的重要依据,是未来五年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区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
序 言
“十一五”时期,青岛开发区(黄岛区)发生了令人瞩目的历史性变化。面对严峻复杂的环境,工委(区委)管委(区政府)带领全区人民,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青岛“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部署,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等多种不利因素影响,突出培育产业集群、高新技术、现代服务业和循环经济“四个经济亮点”,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聚集区、现代服务业先行区、城市建设精品荟萃区、环境优美的首善之区“四大特色区域”,建设全国最好开发区取得积极成就。“十一五”发展的历史性成就,是工委(区委)管委(区政府)团结带领全区人民开拓进取、共同奋斗的结果;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结果;是深化改革开放,不断探索创新的结果。刚刚过去的五年,谱写了开发区发展的辉煌篇章,成绩来之不易,成就鼓舞人心,经验丰富宝贵,为全面建成全国最好开发区,率先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面向“十二五”未来五年,青岛开发区(黄岛区)已经站在一个更高的历史新起点上。
第一章 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
一、基本形势
(一)发展基础
“十一五”时期五年来我区综合经济实力、产业结构调整、深化改革开放、完善城区功能、和谐社会建设等五大方面发生了明显的历史性变化,“十二五”规划发展基础更加牢固。
综合经济实力发生历史性变化。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21%,实现了400亿元到1000亿元的跨越,人均近2.5万美元,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30%,连续突破1000亿元、2000亿元大关,跃上3000亿元平台,年产值过10亿元的企业35家、过百亿元的5家;成为第五个gdp、工业总产值分别超过1000亿元、3000亿元的国家级开发区,经济总量占全市比重从1/7上升到近1/5。辖内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4.6%,2010年达到53亿元;全口径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41%,2010年达到182亿元,区域财政总收入突破60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6%,累计完成1338亿元,是“十五”期间的2.5倍。地区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财政收入、进出口总额五项指标年均增速在国家级开发区前五强中位居第一。
产业结构调整发生历史性变化。主导产业主体框架形成,集群规模优势显著,集群产业产值比重达到78%。新前湾集装箱码头、海信液晶模组、上汽通用五菱、中石化青岛炼化、北船重工、中海油海洋工程等一批龙头项目建成投产,在保持中国北方枢纽港和家电生产基地的基础上,建成全国重要的微型车生产基地、石化基地、造修船和海洋工程基地。大力实施“双十高工程”,引进电子测试技术国家科技重点实验室、机器人智能技术实验室、重质油研发利用中心等一批知名研发机构。服务业项目投资规模和增速首次超过制造业,三次产业比例由1︰68︰31调整到0.3︰65.3︰34.4,基本实现二、三产“双轮驱动”。2010年前湾港货物吞吐量突破3.5亿吨,集装箱吞吐量突破1200万标准箱,分别是“十五”末的1.9倍和1.7倍,物流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3%,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37%。特色旅游业进入黄金发展期,凤凰岛旅游开发全面启动,海上嘉年华、唐岛湾游艇会等一批高端旅游项目开工建设,五年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2300万人次,实现旅游业收入120亿元。金融对产业发展支撑作用增强,全区金融机构数量超过40家,2010年本外币各项存款和贷款余额分别突破600亿元和460亿元,均是“十五”末的3倍。现代商贸业日益繁荣,过万平米综合商业设施达到18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100亿元。北京电影学院现代创意媒体学院完成一期建设并获教育部批准正式招生,普加、世纪互联、中盈蓝海、凤凰岛影视动漫创意城等一批服务外包项目启动建设,被评为山东省服务外包示范基地、“中国创意城市文化名片”。
深化改革开放发生历史性变化。全面启动实施省级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方案27项工作任务。不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投资环境综合评价总指数连续五年稳居国家级开发区前五强,被评为“中国最具投资潜力十强开发区”和“山东最佳投资城市”。青岛前湾保税港区获国务院批准设立,一期封关运营,成为我国第七个通过国家验收、封关运营的保税港区,2010年实现外贸进出口49亿美元。西海岸出口加工区封关运营以来,成功拓展保税物流功能,美国海利直升机、俄制直升机、日本三美电子、台湾成霖科技等总投资6.6亿美元的24个项目相继签约、落户、建设、投产,实际利用外资超过1亿美元、工业产值超过15亿元、外贸进出口超过1.7亿美元。黄岛口岸门户作用更加突显,口岸年验放进出口货值突破1300亿美元,关税收入突破400亿元,进出境(证)船舶超过14000艘次,进出境(证)员工超过30万人次,发展成为山东省和我国北方沿黄流域最大的外贸口岸。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全区五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27亿美元,引进过亿美元大项目13个,世界500强投资项目已达67个。累计引进内资385亿元,是“十五”期间的1.6倍。五年累计实现外贸进出口298亿美元,其中出口168亿美元,分别是“十五”期间的3倍和2.8倍。
完善城区功能发生历史性变化。海湾大桥、海底隧道主体贯通,配套接线工程进展顺利。南港区新建成11个集装箱专用泊位,前湾港万吨级以上泊位达到36个。建成银沙滩公园、唐岛湾滨海公园、丁家河公园等城市精品工程,累计获得“鲁班奖”、“泰山杯”等全国全省最高工程质量奖24项。完成新一轮区内道路交通基础设施改造,供热、供水、供气和污水处理能力比“十五”时期增强一倍。建成区面积新增17平方公里达到75平方公里,城市化率提高17个百分点达到80%。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区加快建设,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22%,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分别下降41.4%、18.1%,城区绿化覆盖率达45%,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1%,成功创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
和谐社会建设发生历史性变化。发展成果更加惠及民生,社会事业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达到四分之一。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纯收入分别达到2.7万元和1.2万元,分别是2005年的2.1倍和1.7倍。全面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实施理工大学搬迁,新扩建致远中学、珠江路小学等中小学二十余所,石油大学体育馆建成投入使用。实施西海岸文化家园工程,成功承办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金凤凰奖颁奖盛典、中国国际儿童电影节、中国国产电影交易会、中国新闻摄影“金镜头”颁奖典礼、wma中国武术职业联赛、中国室内五人制足球甲级联赛等重大文体活动。启动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西海岸青大医院、公共卫生综合服务楼等建成使用。全面实施城乡统筹就业、医疗保障、养老保险、社会救助等制度,形成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住房保障成绩斐然,建成薛家岛、武家庄、南营等一批示范居住区和昆仑山路经济适用房。社会管理不断推进,荣获“平安山东建设先进区”称号,外来人口管理服务工作机制建设位居全市第一、全省领先,基层“六型社区”建设被国家民政部誉为“黄岛模式”。
(二)发展机遇
未来五年将处于国际经济格局调整、世界科技创新突破、国内区域合作强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新时期,我区获得进一步集聚发展资源、率先实现新跨越的难得历史机遇。一是金融危机改变了全球市场需求格局,我区作为对外开放的前沿,需密切关注全球格局与形势发生的变化,把握国际产业向先进制造环节、高端价值链工序和现代服务业转移新趋势,创新外经贸增长方式和利用外资方式,优化利用外资和进出口结构,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二是以低碳技术、绿色技术、生物技术、数字技术等为主要特征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成为全球经济复苏的新引擎,资源环境问题成为全球关注的重点,我区需要紧跟全球科技创新的主流,依托“技术窗口”优势加快推动科技创新步伐,占据全球“低碳产业链”高端环节,提升自身科学发展的能力。三是我国经济社会将围绕科学发展和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主题和主线,更加注重内需拉动、低碳发展和从强国向富民转变,我区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产业市场空间广阔。四是国家部署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青岛构建环湾型国际化大城市框架,桥隧贯通后“同城时代”来临,我区作为国家级开发区在建设青岛西海岸新经济区中地位更加凸显,经济上要成为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和城市群与经济带的增长极,体制机制上要不断探索创新,继续做科学发展、改革开放排头兵。
(三)挑战因素
“十二五”时期,我区发展面临三大挑战:一是“转方式、调结构”压力大,传统发展模式和理念需加快转变,体制机制建设滞后,体制性障碍制约了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二是资源和环境约束压力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足,影响整体承载力提升。三是社会管理转型压力大,人民群众需求日益多样化、个性化,社会管理理念和方式需要适时调整转变。
二、战略定位
面对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我们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以世界眼光、国际标准,发挥本土优势,立足当前谋划长远发展,全面分析和正确把握发展的外部环境和我区区情,强化危机意识和竞争意识,强化机遇意识和责任意识,强化激情创业和开放创新意识,攻坚克难,乘势而上,抢抓“桥隧时代”机遇,立足大青岛“环湾型”城市新格局,努力打造世界级、国际化的一流产业园区,力争用五年时间,把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基本建设成为高端产业集聚区,把山东半岛胶州湾西海岸基本建设成为世界著名的国际滨海旅游度假胜地,黄岛口岸基本确立中国北方重要对外开放门户战略地位,率先实现“五个转型”。
发展方式转型。从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科学模式转变。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以上,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8%,研究和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2.7%以上,单位gdp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累计降低16%,居民收入与地区生产总值同步增长,累计实现就业12万人(次),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5%以内,享有各类基本社会保障权益人数的比重达到98%,普及“十五年教育”,万人拥有医疗床位数达到50张,居民平均期望寿命达到84岁以上。
经济结构转型。高端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并重,推动“六大产业集群”向园区化、基地化转型,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向服务型制造转变,建成基地化特色园区。突破发展旅游、商贸、文化、物流等现代服务业,现代产业结构明显优化,服务业比重年均递增2个百分点,力争2015年达到45%以上。消费需求持续扩大,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6%以上。蓝色产业海洋经济增加值年均增长18%。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7%。吸收外资质量明显提高,出口结构不断优化,五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35亿美元以上,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3%以上。基本形成以黄岛口岸为特色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新格局。
城市功能转型。推进由郊区型向城区型转变,适应胶州湾“桥隧”贯通后青岛城市格局调整,建成青岛市生态宜居的西海岸现代化新城区。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城市化率达到90%以上。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大幅度提高,城市集中供热普及率超过80%,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0%。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空气质量优良率保持91%以上,林木覆盖率达到40%。区、街道、社区三级文体设施网络全面升级,一级文化活动中心达85%以上。
体制机制转型。按照建设世界级一流园区的国际标准推进体制机制建设,在建立率先发展、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上再创新优势,全面完成省级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任务,启动国家级开发区体制机制创新试点。努力争取把西海岸出口加工区转型发展为“进出口加工区”,推进青岛前湾保税港区向自由贸易港区转型发展。
社会管理转型。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社区基层管理模式实现从行政管理型向服务保障型转变。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和应急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公共安全体系进一步完善,社会和谐稳定的长效机制初步建立。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新格局全面形成,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得到更好的保障,社会诉求表达和解决机制更加通畅,居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
三、指导思想
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不断深化改革开放为强大动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紧紧围绕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青岛“环湾保护、拥湾发展”和建设世界一流开发区战略部署,突出加快城市化进程,突出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突出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按照世界眼光、国际标准,发挥本土优势,全面启动建设青岛西海岸经济新区,把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成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科学发展示范区;加强生态建设、加强文化建设、加强社会建设,构建创新黄岛、幸福黄岛、宜居黄岛、文明黄岛、和谐黄岛,全面规划建设科学发展、开放创新、生态和谐的青岛西海岸新区。
工作中,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坚持统筹兼顾,注重协调发展。注重区域协调发展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城市化进程,形成特色突出、分工明确的新城区均衡化发展格局。注重经济发展总量与质量、速度与效益双提升,优化招商引资结构和质量,促进现代产业融合发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经济发展“二次腾飞”。
——坚持创新发展,深化改革开放。把创新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转变的根本动力,推进科技创新、体制创新、管理创新,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蓝色经济发展上取得突破。全面实施综合配套改革,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示范区。
——坚持生态理念,实现低碳发展。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完善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体制机制,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加强环境容量管理,改善生态环境,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坚持普惠民生,促进社会和谐。把提升经济实力作为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手段,把改善民生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始终,建立健全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的体制机制,努力实现包容性增长。
四、规划指标
“十二五”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类别 |
序号 |
指标 |
单 位 |
2010 |
2015 |
属 性 |
经 济 结 构 |
1 |
地区生产总值 |
亿元 |
1003 |
2000* |
预期性 |
2 |
服务业增加值比重 |
% |
34.4 |
45 |
预期性 | |
3 |
辖内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 |
亿元 |
53 |
120 |
预期性 | |
4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
亿元 |
104 |
210 |
预期性 | |
5 |
外贸进出口总额 |
亿美元 |
67.5 |
124 |
预期性 | |
6 |
累计引进外资 |
亿美元 |
27 |
35 |
预期性 | |
人 民 生 活 |
7 |
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适龄参保率 |
% |
- |
98 |
预期性 |
8 |
万人拥有医疗床位数 |
张 |
45 |
50 |
约束性 | |
9 |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 |
% |
99.7 |
99.9 |
预期性 | |
10 |
五年城镇保障性住房建设套数 |
万套 |
1.1 |
1.64 |
约束性 | |
11 |
城镇登记失业率 |
% |
2 |
2.5 |
预期性 | |
12 |
五年新增就业人数 |
万人次 |
- |
12 |
预期性 | |
13 |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
万元 |
2.7 |
4.9 |
预期性 | |
14 |
农民人均纯收入 |
万元 |
1.2 |
2.2 |
预期性 | |
15 |
居民平均期望寿命 |
岁 |
83 |
84 |
预期性 | |
城 市 功 能 |
16 |
港口吞吐量 |
亿吨 |
3.5 |
3.5 |
预期性 |
17 |
集装箱吞吐量 |
万标箱 |
1200 |
1800 |
预期性 | |
18 |
总人口 |
万人 |
65 |
100 |
预期性 | |
19 |
城市化率 |
% |
80 |
90以上 |
预期性 | |
科 教 人 才 |
20 |
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gdp比重 |
% |
2.2 |
2.7 |
预期性 |
21 |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 |
% |
62.8 |
65 |
预期性 | |
22 |
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授权数 |
件 |
- |
2.5 |
预期性 | |
23 |
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占财政一般预算支出比重 |
% |
14 |
19 |
预期性 | |
24 |
全区人才资源总量 |
万人 |
18.5 |
26 |
预期性 | |
资 源 环 境 |
25 |
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 |
% |
22 |
16 |
约束性 |
26 |
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累计降低 |
% |
- |
16 |
约束性 | |
27 |
化学需氧量累计下降 |
% |
18.1 |
12 |
约束性 | |
28 |
氨氮排放总量累计下降 |
% |
- |
12 |
约束性 | |
29 |
二氧化硫排放总量累计下降 |
% |
31.5 |
18 |
约束性 | |
30 |
氮氧化物排放总量累计下降 |
% |
- |
18 |
约束性 | |
31 |
林木覆盖率 |
% |
33 |
40 |
预期性 |
*考虑到物价上涨因素,为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现价数。
第二章 建设高端制造业集聚区和现代服务业先行区
全面对接商务部国家级开发区“十二五”规划中提出的“六个一批”示范园区战略,按照产业集群高端转型升级和园区化、基地化发展思路,形成一批产业配套能力强、市场影响大、创新活力足的特色园区。到2015年,全面建成家用电子、石化2个千亿能级,汽车、造修船(含海洋工程)2个500亿能级,通用航空、新材料等一批百亿能级高端制造业集聚区。抢抓桥隧开通后同城发展机遇,立足港口优势、开放优势、旅游资源优势,重点推进滨海旅游、总部楼宇、服务外包、港航物流和金融商贸等现代服务业先行区建设,力争到2015年服务业比重达到45%以上。
一、国家家用电子产品产业园和出口基地
整合提升海尔、海信、澳柯玛三大工业园,突破制约产业升级的关键技术和关键器件,大力发展网络智能家电、节能高效个性化家电和数字视听产品等高端产品,提升科技含量,提高本地配套率,着力打造创新引领型家电电子产品产业园。鼓励园区企业积极开拓国际市场,申报设立国家家电电子产品出口基地园区。规划建设配件产业区,重点突破新型显示面板生产、玻璃基板制造、整机模组一体化设计、芯片和高端软件等核心配套产品,加快海信液晶模组扩能、澳柯玛产业园、台表液晶显示器等项目建设。围绕台湾卫星通讯光电科技园和日本三美精密电子部品项目,重点发展笔记本电脑装配、低空卫星组装、高端电子产品生产等为主的信息产业及相关配套产业。到2015年,园区产值超过1200亿元。
二、国家船舶制造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和出口园区
支持本地造船企业之间开展强强联合,推动船舶和海洋工程产品向多功能海洋工程船、不锈钢化学品船、lng运输船、邮轮、豪华游艇等方向发展。拓展船舶和海洋工程设计研发环节,加快引进建设省船舶设计院、武船麦克德莫特1500米深海钻井平台、710所海洋工程研发及产业化基地、702所大型深海装备试验检测基地等项目。增强船舶和海洋工程产业对其他装备的承载和吸附能力,积极引进建设机舱辅机类、电子类、泵阀件类等配套项目。不断完善政策环境和服务体系,促进船舶出口企业良性健康发展,加快培育船舶交易市场,推进国家船舶出口基地建设。到2015年,造船能力达到668万载重吨,修船200余艘,海洋工程钢材加工能力50万吨,基地产值力争突破700亿元,出口总额36亿美元。
三、汽车产业园和出口基地
壮大汽车产业规模,提升整车和核心配套项目水平,大力发展汽车进出口贸易,着力打造规模研发型汽车产业园。继续扩大微型车产能,加快发展工程车、特种车、农用车、新能源汽车,积极引进中高档轿车项目,重点建设上汽通用五菱二期20万辆产能提升、五菱新能源汽车、九方泰禾大型农用车等项目。建设上汽通用五菱和辉门两个汽车配件工业园,引进活塞、排气系统、冲压件、灯具、汽车空调等汽车部件、配件项目,推进赛轮股份30万套全钢工程子午胎项目建设。积极培育汽车设计、展示、体验等基于制造环节的流通和服务市场,加快推进奔驰汽车交易中心、汽车滚装船专用码头等项目建设,形成研发、制造、国际贸易一体化的全国知名汽车产业基地。申报设立国家汽车出口基地园区,推进申报青岛前湾港设立汽车口岸。到2015年,乘用车整车产能达到70万辆以上,园区产值突破500亿元。
四、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和科技创新园区
发挥黄岛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以及高科技孵化创业园区、智慧产业区等载体作用,推进科技创新平台、科技创业孵化平台和创新团队建设。积极组建工程(技术)中心、实验室等研发机构以及其他各类技术创新组织,支持企业开展境内外技术合作,引进国内外知名的研发机构、工程中心;建设一批公共技术创新、科技信息、技术交易、技术标准与检测服务等基础平台,形成社会化、网络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增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重点在装备制造、家电电子、汽车、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掌握一批核心技术。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促进技术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将科研活动、产业集群与产业化基地有机结合起来,推进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技术、环境保护、现代医药、航空航天等重点技术领域的产业集群发展,培育一批国际知名的高新技术企业。加快信息技术在各产业领域的扩散和应用,加快提升传统产业信息化、集约化和市场化水平。到2015年,建设省部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和孵化器、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15个,培植形成创新型骨干企业50家。
五、现代石化循环经济产业园
借鉴新加坡裕廊化工岛环保模式,引进新加坡胜科、法国苏伊士水处理等世界知名石化环保配套项目,积极争取申报中日循环经济合作示范园区,着力打造以循环经济为特色的“清洁环保型”石化产业园区。科学引进高科技、高效益、环保型产业项目,重点规划建设中石化二期1200万吨炼油、8.5万吨苯乙烯、200万吨加氢裂化、120万吨pta、70万吨芳烃、50万吨聚酯纤维等后续产品项目。拓展石化产业供应链、销售链和价值链,引进建设捷润码头及北方油品交易中心等大宗石化原料和石化产品交易市场。到2015年,原油一次加工能力达到2400万吨,园区产值突破1300亿元。
六、山东通用航空产业园
在西海岸出口加工区及周边区域规划建设山东通用航空产业园,以引进和利用国外资金和技术为特点,航空制造业和航空服务业同步发展。依托俄直、美国海利直升机等龙头项目,重点引进直升机总装、飞机零部件加工制造等配套企业,加快引进建设美国西科斯基、乌克兰航空发动机、欧洲直升机、日本普利斯通航空轮胎保税维修检测等项目。建设商务机通用机场,设立直升机试飞基地,引进航空培训学校,培育高端航空旅游项目。发展航空装备组装和改造维修、飞机零部件生产、航空工业设计、航空教育培训、机载设备和航空新材料生产及保税物流等产业,建立覆盖直升机产品研发、总成、销售、客户支持及通用航空商务机运营服务的完整产业体系,成为在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力、较强竞争力的通用航空制造、维修和服务基地。到2015年,基地相关业务收入到达50亿元以上。
七、战略性新兴产业园区
加强政策支持和规划引导,强化核心关键技术研发,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生物、新材料等产业,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成为先导性、支柱性产业。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5%以上。
新一代信息技术。提升普加、世纪互联数据中心规模水平,大力引进建设云计算、集装箱数据库、数据备份、软件服务等方面的重点项目,发展以通信网络、物联网、三网融合等为主体的网络经济。积极推进青岛市物联网研发院项目,开展立足应用的物联网技术攻关,围绕物联网关键传感器件生产、网络系统建设及服务等方向,参与行业和国家标准、国际标准制定,加快形成物联网产业集群,努力把开发区打造成为国际先进、国内一流的物联网产业高地。
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加快推进皇明太阳能产业园项目,支持海尔、澳柯玛等企业扩大太阳能产品产能,积极引进金光伏太阳能薄膜电池、台湾强茂艾德电池模组等项目落户建设,建成大唐风力发电和合和海浪发电项目。以华轩反渗透法海水淡化膜项目为重点,在海水淡化、膜工业生产、海水脱硫等领域的核心技术和关键设备制造方面取得突破。加快推进海尔骊住环保家居产业园建设,开展工业区污水综合治理利用,全面带动污水处理技术和设备制造业发展。推进废旧家电及电子产品、报废汽车、废旧集装箱、废旧轮胎、废旧金属等再制造业和综合利用产业发展。
生物医药和生物食品产业。重点做强海洋生物医药业,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生物医药企业,加快建设术后防粘连生物膜制品、重组人白介素、复华医药科技小分子化合物库等项目建设。推广生物技术的示范应用,推进高附加值精细海藻化工技术与产品、海洋食品及保健品等深度开发。
新材料产业。积极发展高品质特殊钢、新兴合金材料、结构工程材料等新材料产业,满足航空、汽车、精密机械等领域急需,建设安迈铝业三期、米塔尔制钢等项目。扩大高附加值特种玻璃的产出,加快金晶太阳能光伏玻璃、亚美隆玻璃纤维管、利虎玻璃深加工等项目建设。积极发展各种精细化工材料,建设高端化纤产业园、钟渊天然蛋白防冻剂、花生蛋白纤维等重点项目。
八、凤凰岛旅游度假区
把凤凰岛建设成为国际旅游岛,以凤凰岛、竹岔岛等为重点,开发海岛生态观光、渔村休闲度假、渔家风情体验等旅游产品。加快推进凯宾斯基酒店、金沙滩希尔顿酒店等一批高星级酒店建设运营,发展度假旅游产业。依托北京电影学院现代创意媒体学院,加快凤凰岛国际影视演艺中心等重点项目建设,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结合人工岛建设,规划建设高端邮轮停靠港,积极引进国际邮轮公司,发展邮轮旅游,形成邮轮经济产业链。建设国际会议中心地,积极承办各种专题会议展览,引进国际论坛类会议永久落户凤凰岛,培育发展会展产业。保护与开发水域空间和资源,以游艇休闲服务为核心,带动相关生产和配套行业发展,加快发展帆船、水上体育运动等休闲产业。建设海洋牧场,促进海洋渔业与海上旅游融合发展。到2015年,全区接待海内外游客达到11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80亿元。
九、唐岛湾中央商务区
实施唐岛湾岸线的整理和综合开发,加快商务、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提升服务软环境,重点发展总部经济、高端商务、滨海娱乐等业态。依托前湾港和产业集群优势,吸引集聚各类国际性、全国性和区域性总部入驻,加快建设中海油海工总部、中石化十建、青岛农村合作银行等总部经济项目。高标准建成777大厦、舒斯贝尔凤凰广场、盛世嘉德等大型项目,建成一批标志性城市综合体。加快唐岛湾商业步行街开发,建成海上嘉年华、国际游艇俱乐部等高端项目,打造唐岛湾水上运动休闲中心和全区旅游综合服务中心。到2015年,中央商务区汇集各类总部经济项目达到50个以上。
十、国家服务外包示范园区
结合青岛国际生态智慧城规划建设,分期、分片在科技创业园周围、生态智慧城内以及全区行政区域内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世界一流的生态型服务外包产业园区。申报设立国家服务外包示范园区并启动建设,信息技术外包服务领域,重点发展应用软件的研发与维护、嵌入式软件开发和外包、数据中心外包;技术性业务流程外包服务领域,重点发展物流综合服务外包、金融保险服务外包、企业业务流程设计、企业内部管理服务;技术性知识流程外包领域,重点发展影视动漫文化创意服务外包、工业设计、工程设计等研发设计服务。加快中盈蓝海、启立软件园、颐高圣鸿工业设计创意园等项目建设。到2015年,全区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总收入达到100亿元,其中,离岸外包额达到5亿美元;引进10家大型服务外包骨干企业,把我区打造成为国内外知名的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创新基地、产业化基地、人才培养基地和面向欧美、日韩市场的软件与服务外包出口基地。
十一、青岛西海岸金融商贸中心区
加强金融功能区建设。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金融机构,推进组建新兴金融机构,开展民营中小银行组建试点,设立西海岸发展银行和融资租赁机构。加快规划建设区域金融服务区和金融产品创新实验区,增强辖区金融机构外汇服务功能,提高信用证开证效率,改进业务流程,增强服务广度。支持金融企业针对六大产业集群,开发特色市场和金融产品,重点发展区域性金融管辖机构和票据中心、研发中心、后台服务中心等金融业态。支持银行机构设立为科技型企业提供全面金融服务的专业支行以及以中小企业为基本客户的信贷专营机构;推进小额贷款公司与商业银行合作增强放贷能力。创新担保服务模式,鼓励引进设立再担保机构,探索建立网络联保贷款机制。探索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促进创业投资行业发展,培育、扶持、鼓励新兴产业和重点产业项目。到2015年,全区主要金融机构总量达到80家,本外币存贷款总量超过1600亿元。加快推动企业上市工作,重点培育美光机械、华瑞汽配、科泰重工等20家上市后备企业,力争到2015年全区实现境内外上市企业5家,累计首发募集资金20亿元左右。
加强商贸中心区建设。重点引进万达、沃尔玛、麦德龙、家乐福等一批大型购物中心项目,结合“旧村改造”工程,整体规划引进台湾“统一超商”7-eleven连锁便利店,在六个街道社区、大学校园、工业园区推进“百店”招商合作计划。推进“四大商圈”规模化高水平发展。长江路商圈主要辐射南部城区,重点促进香江路市级商业中心扩展扩容,推动长江路商业街和唐岛湾步行街融合发展,加快井冈山路品牌店、专业店集聚,完成武夷山路沿街网点改造,建成青岛西海岸重要的高端商贸中心。黄河中路商圈主要辐射中部城区,建设运营好黄河路农产品批发市场,建成青岛重要的粮油果蔬交易中心。跨海大桥桥头堡商圈主要辐射北部城区,重点发展高端商务和各类生活性服务业。崇明岛路商圈主要辐射黄岛老城区,整合优化商业设施布局,提升商贸业态。实施物流贸易一体化工程,大力发展管道物流、第四方物流、金融物流等新型和高端物流模式,重点引进建设美旗、普洛斯、海丰等新型物流贸易企业,建设油品、矿石、煤炭、木材等大宗商品交易和价格形成中心,引进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建立总部基地或区域总部、国际采购与区域物流中心、电子商务和物流分拨中心。到2015年,物流业增加值达到260亿元以上,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4%,社会物流总费用占国民生产总值比例达到17%。
第三章 推进青岛西海岸新区建设
按照“五大板块”推进新黄岛建设,规划建设黄岛口岸前湾新港城、凤凰岛国际旅游岛、国际生态智慧城、黄岛老城区改造提升、北部产业新城五大工程,通过建筑与景观环境的整体营造,将人居环境建设与产业体系建设有机结合,推动城区发展空间由南向北拓展,全面启动建设青岛西海岸新区。
一、东部黄岛口岸前湾新港城
继续加强港口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前湾港区航道扩建工程,建成集装箱码头四期、正立信码头扩建、红星液化码头、汽车滚装船码头等项目,到2015年,港口吞吐量保持在3.5亿吨以上,集装箱吞吐量突破1800万标箱。加快推进普洛斯、海丰、中运等现代物流园区建设。以国际集装箱干线运输、能源和大宗干散货储运集散为重点,将前湾港建设成为现代化的综合性大港和东北亚国际航运枢纽港。
打造信息化口岸。依托中国电子口岸数据中心及正在筹建中的山东省公共物流信息平台,规划建设青岛西海岸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山东电子口岸为青岛西海岸公共物流信息平台预留标准化数据接口,在保证数据安全的情况下,对海关、国检、外汇、税务等相关监管和主管部门数据信息进行整合,建设具有完善的通关及物流商务服务功能的黄岛口岸“大通关”物流信息系统。
完善港航生活配套服务功能。在临港城区建设一批为船员和港航工作人员服务的海员俱乐部、免税商店、外轮供应公司等配套服务设施,形成繁荣的口岸服务企业集群。
实施招商引贸工程,依托世界级港口的口岸优势和海关特殊监管区的政策优势,着力引进国内外知名集团公司建立外贸总部基地、营运中心和分支机构。
二、南部国际旅游岛
国际旅游岛以唐岛湾为中心,包括凤凰岛、竹岔岛群、拟建人工岛及附近海面,总面积约44平方公里。按照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标准,加快水、电、气、暖、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生态建设,启动实施环岛生态公园、沿海绿化、清淤疏浚等工程;建成精品景区、旅游导引系统、旅游集散中心等旅游功能设施;全面完成区域内村庄城市化改造和工业企业搬迁,建成南岛片、山里片等安置小区,高水平设计建设好动迁安置小区,使其在功能、建筑风格、居民生活方式等方面与旅游岛保持一致;建设凯宾斯基、希尔顿、涵碧楼等高星级酒店群;着力推进人工岛、风情旅游小镇等一批高端滨海旅游项目;构建以旅游为主导的高端现代服务业发展体系;打造世界知名国际会议中心区、休闲度假区。
重点区域。
——旅游综合服务区。范围为滨海大道以北,矿大西路以东,原青岛理工大学黄岛校址,占地约500亩。规划建设集购物、休闲、餐饮、住宿、娱乐等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服务设施,作为凤凰岛旅游度假区乃至全区的旅游集散和服务中心。
——特色小镇。在凤凰岛旅游度假区内南岛、甘水湾、渔鸣嘴等区域,结合村庄搬迁改造,突出自然资源优势,分别规划建设风格独特,体现渔家风情、原生态特色的大众旅游和休闲养生小镇,满足不同层次的旅游和居住需求。
——隧道景观区。位于薛家岛北庄胶州湾海底隧道出口处,占地500-600亩。规划建设海底隧道公交枢纽站、大型立体停车场、乘客换乘及游客接待中心等综合配套服务设施及隧道、船舶等特色博物馆,打造精品景观,展现新区形象。
三、西部国际生态智慧城
国际生态智慧城主要由辛安街道和灵珠山街道辖区组成(含西海岸医院及周边生活区域),总面积约114平方公里,立足东北亚、面向全世界,以国际视野、世界标准定位,打造集聚国内外资源、具有国际影响力、承载开发区“十二五”乃至长远发展的未来之城;突出生态理念,以城市综合体建设为抓手,集产业、居住、休闲等多种功能于一体,打造节能环保低碳绿色的生态健康宜居之城;发展智慧产业,运用智慧技术,营造智慧环境,打造以互联化、物联化、多网融合、智能化和信息化为特征的智慧之城。
重点区域。
——中央智谷。以山东科技大学为核心,依托优越的自然和教育环境,规划建设集研发、示范、展示、交易、创业孵化、服务外包为一体的智慧产业区。主要通过市场运作,建设以产学研结合集聚资源、以电子信息技术和产品开发为主导的研发中心、服务外包基地、展示中心以及为高新技术研究、技术创新、创业孵化提供各类商务、金融和生活配套服务的公共服务中心,把该区域打造成促进我区经济转型发展和产业升级的“动力谷”。
——创意设计谷。在戴戈庄水库附近,按照dms模式,以企业技术中心、工业设计工程技术研发中心等为载体,以工业设计为先导,统筹完整产业链条,形成设计与制造相结合的服务模式,打造设计和创意服务业集群,为全区制造业基地提供优秀的工业设计方案和优质的工业设计产品,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生命健康城。主要包括西海岸青大医院、青岛国风药业产业园及周边区域,总占地面积3平方公里。统筹考虑民生诉求与产业发展,发展医疗和生命科学产业,整合国内外先进医疗资源,引进知名机构和企业,建设医疗教学科研中心、全民健康信息化服务中心、保健康复中心、医药采购物流中心、应急急救中心、生物制药中心,建成集“六大中心”和养生休闲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生命健康产业科技园。
——灵珠山生态居住区。包括现办事处驻地及周边区域。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完善文化、教育、娱乐、商业、医疗等生活配套设施建设和市政服务功能,逐步推进旧村改造,合理置换土地资源,推进青石湾等重点项目,建设园林式会所、酒店,发展旅游休闲养生业态,打造生态居住示范区。
——现代居住示范区。包括辛安街道办事处驻地、新港、下庄、黄埠岭等区域。按照“统一规划设计、创建精品工程、市场化运作、大公司开发”的原则,基本完成农村社区的改造,建设集居住、商贸、办公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现代化居住示范区。
四、改造提升黄岛老城区
黄岛老城区范围为彭湖岛街以东、黄岛电厂以西、秦皇岛路以南、前湾港以北的区域,占地面积4平方公里。“十二五”期间将改造和完善黄岛老城区基础设施建设放在和南城区同等重要、甚至优先考虑的位置,以提升城区功能、承载能力和生活品质为重点,加快实施石化区村庄搬迁和旧城区改造,实施街区老企业退二进三、旧小区集中整治和农贸市场升级改造,完善市政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体系,增加生活岸线、休闲绿地和健身场所,建设石化区隔离林生态林带和景观公园,打造特色街区。
“十二五”期间石化产业新型城区建设要重视引入世界级大型化工区“一体化”发展的理念,实行封闭式管理,规划先行,科学配置区内产业项目、公用辅助、物流传输、环境保护和管理服务要素,以创新思维构建产业内部、产业之间、产业和社会之间的循环经济体系,促进产业链纵向闭合、横向耦合;建设国际化标准的应急响应服务体系、安全管理体系,建立第三方监测、市民参与知情的环境监管体系,实现正面效益最大化,消耗和排放最小化。
五、北部产业新城
北部产业新城主要包括红石崖街道辖区及西海岸出口加工区,总面积约56平方公里。“十二五”期间,科学合理规划建设好大桥出入口,切实缓解疏港压力解决好北部交通问题;坚持高水平规划设计,合理安排生产和生活布局,加快基础设施及配套服务体系建设,加强生态湿地绿地和岸线管理保护;采取多种方式进行基本农田调整,增创发展空间;采取大盘开发运作模式,对区域内村庄实施合村并点,建成龙泉河、河洛埠和可乐石三大生活居住精品示范区;打造山东通用直升机航空产业园、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汽车零部件产业园、家电电子信息配套产业园、船舶机械核心配套产业园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园六个特色制造产业园;建设新型业态物流集散区、大宗生产资料交易中心和大型现代交易市场三个特色服务业集聚区,同步发展生产生活配套现代服务业;全面强化区域整体承载能力,提升城市功能和生活品质。
青岛开发区(黄岛区)“十二五”城区布局图
第四章 创建改革开放试验区 建设创新黄岛
一、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科学发展示范区
推进青岛西海岸经济新区建设。按照国务院批准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规划》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改革发展试点工作方案》以及市政府规划实施方案要求,紧紧抓住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历史机遇,在青岛建设胶东半岛高端海洋产业集聚区核心区的进程中发挥龙头作用。加快形成“三湾”(前湾、海西湾、唐岛湾)、“两区”(北部产业区、临港产业区)、“一岛”(凤凰岛)的蓝色经济区域布局,坚持临海高端制造业和滨海现代服务业并重发展,重点推动造修船和海洋工程、海洋新能源、海水综合利用、海洋生物养殖和深加工、远洋捕捞、海洋新材料、滨海文化旅游、港航物流、港航服务、海洋科技服务等蓝色产业发展,率先建成世界级综合性海洋装备制造基地、现代化综合大港和东北亚国际枢纽港、现代远洋渔业基地。充分利用保税港区和西海岸出口加工区等海关特殊监管区政策增创港口竞争力,提升临港产业水平,创建家电电子、船舶、汽车等出口基地。
科学保护和高效利用海洋资源。充分考虑海洋的承载能力和环境容量,实施海陆污染统筹治理,建立完善“以海定陆”污染控制机制。强化海洋资源的保护性开发和综合性利用,坚持严格保护、限制开发、适度开发的原则,按照海洋功能区划的顺序集中集约开发海域资源。珍惜岸线资源,科学论证、严格审批岸线和近海资源开发利用项目。按照省市规划要求建设黄岛远洋渔业基地。提前做好重点海域和海岛开发的规划,为蓝色经济发展预留空间。
完善海洋科技创新体系。深化产、学、研合作,加强海洋科技知识产权保护,吸引和聚集一批蓝色经济发展建设急需的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大力引进、建设和培育一批海洋领域的国家级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依托青岛海洋科研优势,支持我区企业与国内外知名科研机构开展战略合作,增强企业研发创新能力。组织实施海洋领域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的攻关突破,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产品。
建立蓝色经济科学发展机制。统筹海陆基础设施建设、海陆要素配置、生态环境治理、建设项目布局,建立海岸带统筹利用决策机制、蓝色经济区一体化发展联动机制和重点项目土地与海域利用优先政策,逐步建立多元化蓝色产业发展投资机制。到2015年,基本建成蓝色经济发达、产业优势突出、体制机制灵活、人与海洋和谐发展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科学发展示范区和青岛西海岸海洋经济新区。
二、全面完成省级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任务
按照省政府批复的《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试点总体方案》和市政府制定的《行动计划》要求,科学有序推进四大类27项改革任务。突出体制、功能、机制“三个创新”;深化行政管理体制、“大通关”体制、投融资体制“三项改革”;实现再创体制新优势、建立“多区港联动”运行模式、完善园区经济运行机制和优化区域发展环境“三个突破”,努力把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成为全省规模最大、功能最多、政策最集中、体制机制最具活力、辐射带动能力最强的改革开放先导区。2011年按照总体方案分解实施计划,全面完成需争取政策的上报申请工作并按照国家有关部委批复意见,逐项推进;2012年组织专家和国家相关部委、省市有关部门对各项改革试点阶段性任务的完成情况和效果、存在问题及推进措施进行全面研究评估,制定整改办法,确保有效实施;2013年完成改革试点验收工作,对试点工作进行全面总结评估,申报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联系点。
三、启动实施国家级开发区体制机制创新试点
按照《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商务部等部门关于促进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进一步提高发展水平若干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5〕15号)和国家商务部《<关于将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作为国家级开发区体制机制创新试点的请示>的复函》(商资开函〔2011〕1号)要求,坚持“三为主、二致力、一促进”国家级开发区发展方针,根据商务部国家级开发区“十二五”规划中确定的“支持国家级开发区特别是所在城市或区域已经获批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权的园区,在更宽领域、更深层次进行综合配套改革”的政策,启动实施国家级开发区体制机制创新试点。积极争取国家赋予青岛开发区在产业发展促进政策、行政管理体制、科技创新、投融资体制、招商引资、国际合作、区域合作等各项深化改革和扩大对外开放领域的先行先试权。
四、加快发展西海岸出口加工区
加快推进园区转型发展,申办“进出口加工区”,争取“鼓励进口加工适量内销”的政策功能。以先进制造业出口型企业为主,以“两头在外”型加工贸易企业为主,以配套产业链长、拉动力大的整机装配和需大量从其他加工贸易企业结转原材料的出口型企业为主,加大对龙头项目、核心配套项目的定向招商力度,重点发展以航空制造、电子信息、精密机械、新能源为主的高科技、低能耗、低排放、出口型先进制造业。以中韩国际物流、圣美尔综合物流、日本播磨物流等项目为依托,建设西海岸国际物流中心。加快配套产业区建设,重点发展为出口加工区生产上游配套产品的生产性企业和金融、法律、物流、中介及生活配套服务产业。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提升配套服务功能,新建10万平方米通用厂房,建成20万平方米配套公寓及公用设施,满足入区项目生产生活需求。到2015年,西海岸出口加工区力争引进项目60个,到账外资突破10亿美元,实现工业总产值500亿元,进出口规模达到100亿美元,基本建成高新技术产业突出、出口外向型经济强劲、整体经济实力走在全国前列的进出口加工区。
五、建设国家创新城市示范区
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推进国家级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发改高技〔2010〕30号)要求,深入贯彻市委市政府《关于实施技术创新工程加快高新技术高端产业发展的意见》和《青岛市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发展规划》,以自主创新统筹经济、科技、教育发展,系统推进技术创新、产业创新、企业创新,加快建设“创新活力充足、产业结构合理、创新体系完善、高端人才集聚”的技术创新工程示范园区。把握“加快关键技术攻关,促进主导产业优化升级”和“培育战略新型产业,拓展未来产业发展空间”两个发展重点,突出企业主体地位,通过增加教育和科技投入,建设和引进高水平教育与研究机构,增强区域创新人才和技术有效供给能力,鼓励和扶持创新公共平台和中介机构发展,形成以科技创新平台为基础,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创新人才团队为主体的区域创新体系。不断优化区域创新环境,探索财政、税收和政府采购政策支持产学研合作创新的新模式,大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技术标准战略和品牌战略,营造一流的创新友好型政策环境。围绕创新型城市建设总目标,弘扬科学思想,尊重首创精神,激发创造热情,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氛围,促进创新创业发展。
六、推进保税港区和中日韩区域合作先行试验区建设
推进保税港区向自由贸易港区转型。积极推动和保障好保税港区二期建设,规划建设保税港区功能配套区,积极争取启运港退税等试点政策。做强做优传统产业,大力拓展叠加产业,促进开展物流增值服务,构建完整的口岸服务链条。创新市场功能和交易模式,大力拓展新兴市场,积极发展期货和远期现货交易,建成全国最大棉花、矿权交易市场,发展成为棉花、橡胶等大宗商品的国际交易和定价中心之一,创建国家级汽车整车贸易口岸,积极发展汽车、船舶、家电出口贸易。
争取启动中日韩区域合作先行试验区。按照国家统一部署,在跨海边境经济合作、贸易投资自由化和便利化、产业互动、可持续发展、完善交通网络等功能性合作领域积极开展与日韩区域先行试验。争取国家与日韩签订的各领域多、双边合作框架与协议在我区启动落实,面向日韩试办进出口加工区。力争与日韩之间开展机制性城市间合作,加强与韩国釜山、仁川、日本福冈、横滨等港口间的战略联盟和国际合作,增加港口集装箱运输航线,进一步在集装箱联运与国际中转、物流配送、邮轮客运等方面加强合作;争取增开与韩国仁川、平泽之间的铁路轮渡航线,争取首先获批开展中韩整车物流业务,搭建对韩贸易高速通道。加快与日韩间电子口岸标准化建设,推动海关、检验检疫实行货物简化通关程序,建立三地电子商务认证体系,网上支付体系及物流配送体系;争取apec框架内商务签证制度试点,探索与日韩重点口岸间协商相互简化出入境手续。加强与日韩的投资合作,重点推动节能环保、物流、加工贸易、服务外包、科技、钢铁、农业等领域和行业的务实合作,积极争取在我区建设“中日循环经济合作园区”和清洁能源合作项目。争取与日韩联合开展研究计划,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技和人才交流合作。
第五章 完善民生普惠保障机制 建设幸福黄岛
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富民增收,完善社会保障,重点推进教育、卫生、住房等一批民生保障工程项目,全面建设“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住有所居、学有所教”的普惠型福利社会,不断提升人民生活幸福感指数。
一、富民增收
建立促进就业长效机制。把扩大就业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积极创建充分就业区。继续扩大经济规模,加快提升服务业比重,大力支持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增强经济系统吸纳劳动者的能力,建立就业与经济发展的互动机制。完善政策支持体系,落实促进就业的各项政策措施,鼓励和引导企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设立扶持资金支持创业。实施联动协作促进就业,主动对接重点行业和企业,建立企业用工服务顾问制度和失业预警机制。“十二五”期间,力争实现城乡就业12万人(次),新增有求职愿望的困难群体就业率达到90%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5%以下。
加强就业和创业服务。规范和完善覆盖城乡劳动者的就业登记制度、就业管理服务网络和三级人力资源服务平台,适时扩建劳动保障综合服务场所,新建人力资源分市场,提高信息、咨询和职业介绍等就业服务的水平和质量。建设综合性创业基地,形成项目推荐、创业指导、创业培训、创业孵化、创业展示等功能于一体的创业服务平台。
促进重点群体就业。深入开展困难人员就业帮扶援助行动,完善失业保险、社会救助与促进就业工作联动机制,落实免税和财政补贴政策,鼓励企业积极接纳就业困难人员。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实施订单式培训、劳动预备制培训和新生代劳动力技能培训,鼓励农民就近转移就业。继续开发公益性岗位,为大学生提供基层锻炼机会,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到服务外包企业、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就业,到服务行业就业,加强对困难毕业生就业援助。做好退役市兵的就业安置工作。
提高居民收入水平。调整收入分配格局,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人群规模。建立企业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大力推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严格执行并不断提高最低工资标准,促进在岗职工工资持续增长,加强企业工资支付的监督检查,确保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创造条件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建立健全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发展高效精品休闲观光农业,增加农民土地增值转让收益,切实增加农民的农业收入、工资性收入、创业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壮大集体经济,力争到2015年全部社区集体经济收入达到百万元以上。
二、教育事业
加强基础教育。争取实现从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到普及从学前到高中段15年教育的跨越。率先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建立政府主导、公办为主、民办补充的办园体制,扩大公办幼儿园比例,3-6周岁儿童入园率达到99%以上。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义务教育,适龄儿童入学率和巩固率保持100%,确保有就学能力的特殊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100%。高水平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8.5%以上。
健全终身教育体系。大力发展职、成教育,整合职业技术学院、职业中专和技术学校资源优势,探索“3 2”连读模式。加大普职招生分流调控,确保普职和普高招生比例基本达到5:5,建设第二职业中专,强化成人教育力量。发展家庭教育,构建家庭教育指导工作体系和家教网络新格局,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学校普及率和家长受教育率达到100%,家长家教知识知晓率达到96%以上。开发驻区高校资源,鼓励其创办附属中小学并向全区开放,支持高校与企业共建产学研基地,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和科技攻关。办好老年大学。
实施教育发展十大工程。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力度,确保教育经费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逐年增长。实施学前教育普惠、教育资源优化、学生素质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校特色发展、职业教育振兴、终身教育架构、民办教育规范引领、队伍专业发展和教育信息化建设等十大教育战略工程。“十二五”期间,新建初中3所,迁扩建4所,改建1所;新建小学7所,迁扩建5所;新建青少年活动中心、特教学校、职业中专各1所,迁建职业中专1所;维修改造加固校舍35处,总面积19万平方米。
三、医疗卫生
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按照“广覆盖、保基本、可持续”的要求,突出“基本、基础和基层”重点,全面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规范基本药物配送、配备、优先选择和合理使用,对农村卫生室进行适当补贴,把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推广覆盖到全区各层次的医疗机构,确保国家基本药物目录药品、省级增补非目录药品和各单位按规定增补非目录药品实行零差率销售。落实国家基本药物医保报销政策,基本药物全部纳入医保报销范围,报销比例明显高于非基本药物。加大政府经费投入,将医疗卫生支出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提高到5%,政府卫生投入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提高到30%。
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加强全区疾病预防控制、健康教育、职业病防治、妇幼保健、精神卫生、应急救治、采供血等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全区疾病预防控制整体水平达到全国同类区县先进水平,全省区县级领先水平,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控制在350/10万以下。以建立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和家庭医生制度为抓手,实施系统性的健康教育机制,重点加强高血压和糖尿病两项慢性病的管理治疗,城市居民健康档案规范化建档率达到95%以上,人均期望寿命保持在84岁以上。增设职业病预防查体机构,满足职业病防治需要。加强妇幼保健机构建设,提高妇幼保健服务水平,孕产妇死亡率低于10/10万,婴儿死亡率控制在5‰以内。新设精神卫生中心和采供血点各一处。根据人口分布情况,适当设置急救站点,配备急救车辆和人员,落实15分钟急救圈。
健全医疗服务体系。健全以青岛西海岸青大医院、开发区第一人民医院、黄岛区中医院为龙头、以办事处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枢纽、以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站为网底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充分发挥西海岸青大医院的作用,按照三级医院建设标准配置,扩大第一医院、区中医院规模,建成三级医院,不断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并打造1-2个国内知名、省内一流的重点学科。继续推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每个街道办事处或每3-10万人口配备一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打造15分钟就医圈。巩固和发展中医服务示范区成果,不断增强中医药学术水平和防病治病能力。到2015年,每千常住人口床位数达到5张,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医师数达到2.5人左右,每千常住人口护士数达到3人左右。
健全医疗保障体系。加快建立全面覆盖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实现基本医疗保障“应保尽保、人人有保”,看病就医实时报销。探索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基本医疗保障管理制度,重点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乡医疗救助四项制度,从重点保大病起步,逐步向门诊小病延伸,不断提高保障标准。到2015年,职工医保、居民医保的统筹支付水平提高10个百分点。新农合参保率巩固在99%以上,筹资水平逐步提高,门诊报销比例提高到60%,住院报销比例提高到70%。鼓励工会等人民团体开展多种形式的医疗互助活动,引导各类组织和个人发展社会慈善医疗救助,积极发展商业健康保险。
四、社会保障
完善社会基本保险体系。完善企业职工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做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推动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探讨企业养老保险与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合理转换,不断提高养老金支付标准和水平。加快城镇企业职工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大保险与上级对接,将工伤和失业保险纳入市级统筹范围,实现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关系可跨省转移。不断扩大基本医疗保险保障范围和工伤、失业、生育保险制度的覆盖面,稳步提高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到2015年,实现各类基本社会保障制度对市民基本全覆盖,享有各类基本社会保障权益人数的比重达到98%左右,城乡居民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8%。
加建设住房保障体系。巩固和完善廉租房、公共租赁住房、经济适用房、限价商品房、农民经济适用房和村庄改造安置房等六个层次的保障性住房体系,基本解决人均住房建筑面积13平方米以下的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逐步改善其他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住房条件,实现应保尽保。继续实施廉租房货币补贴制度,及时调整补贴额度。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增加公共租赁住房供应量,建设公共租赁住房40万平方米。加大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力度,面向新来区定居就业人口,扩大经济适用房供应范围,建设经济适用房3万平方米。以办事处为单位组织建设农民经济适用房18万平方米。改善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值1.5倍以下、人均住房面积低于20平方米群体的住房条件,建设中低价位、中小套型限价商品房60万平方米。
提升社会救助和福利体系。逐年提高低保和各项社会救助标准,医疗救助金最高额度增加到30000元,临时困难救助最高额度增加到5000元。努力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完善和落实物价上涨与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居民生活补贴发放联动机制。加快老年服务体系建设,扩建区中心敬老院,增设老年公寓5处,建成5000平方米以上在全市处于领先水平的老年活动中心。在有条件的社区建立日间照料中心,推进居家养老,享受政府购买服务的困难老人达到1000人以上。加强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建立区流浪乞讨救助站。大力发展慈善事业。
五、城市化建设
全面完成长江路、薛家岛、黄岛、辛安4个街道辖内村庄城市化改造,通过庄园社区等方式推进灵珠山和红石崖街道辖内村庄改造和并点。推进长江新村、丁家河、瑞泰利群南侧等区块旧城改造。加大房地产市场调控力度,积极引导开发企业建造面向中低收入家庭的中小套型、中低价位的住房。科学有效地调控住房价格,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
第六章 加强生态建设 构建宜居黄岛
以“中德生态园”建设为突破口,注重生态功能载体建设,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全力推进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提升转变,争取创建国家生态城市示范区和循环经济试点区,建设低碳经济特色园区,增强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深入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宜居新区。
一、按照国际标准建设好“中德生态园”
按照中德政府签订的《关于共同支持建立中德生态园的谅解备忘录》确定的合作计划,规划建设10平方公里的“中德生态园”,由双方政府支持搭建平台,采取市场化运作机制,突出可持续发展理念,重点在能源和环境技术合作、引进可持续发展的工业生产项目、开发建设节能高效建筑、职业技能培训四大领域展开合作,积极承接德国等中外先进企业的产业、技术和资本转移,发展节能环保、高端制造和现代服务业,建设生态、生活和生产功能复合共融、宜业宜居的低碳生态产业示范园区。面向德国跨国公司定向招商,争取引进西门子、拜耳、德固萨、克虏伯等知名企业。举行中德企业家论坛,进行环保方面高新技术、专利技术、产品研发等经贸交流和友好文化交流。借鉴德国先进的职教理念、办学模式和优质教育资源,建立中德职业教育培训基地,着力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建立节能环保人才交流机制,互派企业高管人才和政府服务人员。建立园区规划建设首席设计师制度,由德国政府或相关部门推荐,聘请德国设计师对园区进行规划设计。力争用5至10年的时间,建成中外合作开发园区的典范,建成国际一流的生态智能化和生态文明化世界级产业园区。
二、建设国家生态城市示范区
以山地、海岛、湿地为主体,以城区绿化为补充,构筑城市和自然和谐相容的生态网架;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源头控制和末端治理相结合,加强重点部位和环节监管;全面做好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工作,加快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态黄岛”,建设国家生态城市示范区。到2015年,林木覆盖率达到40%。
小珠山等生态山地。坚持保护优先、点状适度开发小珠山、大涧山、抓马山、赢山、吉山、凤凰山等六大主要山体及城区其他山头。保持城市建设空间规划刚性,严格禁止潜在生态危害类项目进驻。制定兼顾生态维系、环境保护和农林生产的综合配套措施,实施退耕还林、封山育林、水源涵养、植被修复等系列保护和治理工程,强化森林资源管护,提高山地的植被质量和生物多样性,基本建成本色、自然的山地生态安全屏障。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园区建设,开发资源环境可承载的文化休闲养生特色旅游,促进保护与开发协调推进。
竹岔岛等海洋生态保护区。注重海岛原生态保护,努力保持海岛岸线形态、土生动植物以及民俗生活文化的丰富多样。加大对近岸海域开发活动的环境保护监管力度,削减各类污染物入海总量,保持陆域岸线和海岛周边水质优良。开展科研活动和水生野生动植物监测、调查,加强文昌鱼、多鳃孔舌形虫和黄岛长吻虫等濒危海洋生物保护区的管理和维护,实施就地保护、人工繁殖与救护、异地移迁保护等综合保护措施。不断扩大海洋增殖放流和人工鱼礁建设规模。加强海洋监测评价和防灾减灾工作,健全海洋气象、赤潮、绿潮(浒苔)等海洋灾害的预警机制和应急管理机制。适度发展海岛渔家风情体验旅游、海岛地质生态旅游和休闲垂钓旅游项目。
错水河等生态保护湿地。在错水河、龙泉河等入海河口潮间带湿地栽种耐盐碱、耐污染的植物,形成河口植物群落生态系统,改善湿地生态环境条件,恢复并保护生物多样性,修复河口湿地生态系统。
绿化网架。做好沿海、沿路、隔离带、城市公园、公共绿地等五类重点部位的生态建设。在薛家岛南岛、山里北部、辛岛北部、红石崖北部新建5000亩沿海林带,防止水土流失,美化生态景观。对海底隧道至滨海大道连接线两侧山体可视范围内荒山进行绿化,对胶济铁路、环胶州湾高速公路、同三疏港连接线、济青南线、柳木路、陈大路、环岛路等道路进行补植造林。在石化区、工业区、港口区与居住区之间建设防护林带,减少工业对居民区的环境污染。加强城市公园的保护,建设以服务市民休闲娱乐为主的莲花山、徐山、道观山、九顶山等4处城市公园。新建、补建城市公共绿地200万平方米。
水环境治理。全面完成辛安前河、辛安后河、南辛安河、九曲河、镰湾河等主要河道、流域综合治理,构建上下游相互协调、部门密切合作的河道整治机制。加快镰湾河、龙泉河等污水处理厂及其配套管网的建设,提升城市污水处理能力和处理标准。到2015年,全区污水处理厂全部配置脱氮除磷工艺,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0%,向胶州湾排放的污水处理厂将处理标准全部提高至一级a标准,其他污水处理厂全部达到一级b标准,水环境功能区达标率达到100%。“十二五”期间,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排放总量累计分别下降12%。
三、建设国家级循环经济试点区
遵循“减量化、资源化、再利用”原则,打造低碳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建设以共生循环为特征,污染“零排放”的国家级循环经济试点区。努力建设三次产业循环体系,推进企业内部、区域产业间和全区三个层面的循环发展。依托核心环节项目,科学规划布局促进耦合链接,构建一体化的能流、物流、材料流、信息流互补互用网络,开展节能清洁环境友好的绿色生态制造,争创石化和电力两个国家级生态工业示范园。石化循环链,重点依托大炼油、丽东化工,推进企业间原料、产品及废弃物的共享机制,实现间无缝连接,形成原料→成品油、液化天然气、石脑油等→化工原料→有机化工产品→精细化工产品→建材原料→资源再生产业的循环链条。电力循环链,重点依托大唐黄岛电厂,围绕煤、电、热、水、废渣等综合高效利用,形成煤→锅炉运行→发电→余热余压利用→海水淡化、浓缩海水→余热余压外供→废渣收集→新型建材和资源再生等产业。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建设港航物流综合体,构筑港航物流循环链,形成原料→输入→大宗原材料交易市场→企业生产经营→大宗成品交易市场→输出的循环链条。发展节水、节地型现代高效设施农业、观光型生态农业,在龙泉河下游、龙鹊山、抓马山及灵珠山两侧、周家夼等地,建设以体验观光为特色的种植庄园。
四、建设低碳经济特色园区
以节能减排为主要抓手,推进大宗资源的循环高效利用,大力削减温室气体排放,建立低碳发展长效机制。
节能降耗。实施能耗增长双控机制,严格执行建设项目合理用能审核,推广合同能源管理机制和节能管理体系认证,把中小企业纳入节能管理范围。推介“践行低碳理念”活动,加强重点领域节能。工业领域加强石化、玻璃、发电、供热、轮胎等行业对标管理和技术改造,力争到2015年,主要产品能耗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建筑领域加快既有建筑节能改造,规范建筑节能低碳管理,实现竣工建筑全部达到节能建筑标准。交通领域优先发展公共交通,鼓励推广节能环保型交通运输。公共机构领域,优先采购节能产品和服务,建立节能统计、管理、考核体系,作好节能表率。“十二五”期间,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16%。
大气环境治理。以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可吸入颗粒物污染控制为重点,充分利用污染减排的协同效应,控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建立复合型立体化大气污染防治体系。继续推进燃煤锅炉脱硫设施建设,确保烟气脱硫设施稳定运行;在电力、供热、玻璃等行业开展低氮燃烧,积极推进烟气脱硝技术改造;加强机动车污染监管,鼓励和引导提前淘汰老旧车辆,全面完成黄标车淘汰换代,车用燃油全面实施国iv排放标准,机动车尾气达标率达到95%;加强光污染治理,防控挥发性有机物、臭氧和细颗粒物污染,减少灰霾天气发生。“十二五”期间,年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稳定达到330天以上,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总量累计分别下降18%,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累计降低16%。
资源综合利用管理控制体系。分类别制定资源综合利用效益标准,建设能源综合利用、水资源循环利用、土地资源利用和废弃物利用四大管理控制体系。鼓励使用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发展智慧电网、智慧能源网等,建设企业内部能源回收利用和企业间能源梯级综合利用等系统。建立企业和园区两个层次水资源综合利用系统,加强重点行业用水定额管理,实现地表水、雨水、中水、海水综合利用。合理安排关联项目和厂区内部空间布局,建立土壤污染风险评估和防控制度,对典型区域、典型类型污染土壤开展修复示范,提高土地集约化水平和综合产出效益。建立废弃物等物料管理制度和回收利用系统,规范管理建筑垃圾的运输和处置,加强对生活垃圾和医疗垃圾、电子废物以及含重金属废物等危险废物的监督管理,提高固体废物无害化处置与资源化利用水平。到2015年,工业固体废物、危险废物处置利用率分别达到99%和100%。
青岛开发区(黄岛区)“十二五”生态建设布局图
第七章 加强文化建设 构建文明黄岛
以提升区域人文气质和文化内涵为主线,以打造“影视之城、创意新区、宜居乐园”文化名片为抓手,突出开放创新、与时俱进的海洋文化特色,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加速文化产业发展,不断提升文化的软实力和综合竞争力,推动文化全方位融入经济、政治、社会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等各个方面,更好地提升新区文化品质,改善文化民生,让文化发展成果最大程度地惠及人民群众,全面建成全国文化先进区、西海岸文化中心区、文化创意产业示范区。
一、实施文化惠民工程
实施引进培育一批重点文化项目,建成一批知名景点和特色文化公园(文化广场),推出一批特色旅游纪念品,打造一批文艺精品力作,培养引进一批高端文化创意人才“五个一批”工程,加快文体基础设施建设,丰富群众性文体活动,做好新闻媒体的建设管理,加强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构建形式多样、覆盖全区的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全面提升居民文明素质。
完善文体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同城发展标准提升全区、街道和社区公共文化设施水平,着力构建“15分钟”文化圈。新建区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特色文化广场、城市文化公园、多功能剧院等一批重点文化设施,打造青岛西海岸现代化新城区文化阵地新亮点。加强图书馆联盟、数字图书馆、图书馆分馆建设,促进全民阅读活动深入开展,推动“书香新区”建设。完善全民健身设施,新建帆船运动训练基地、体育俱乐部、全民健身中心等体育设施,确保每个街道都有一定规模的文化体育设施,每个社区都有文体活动室,形成“覆盖全区、结构合理、功能健全、运转良好”的文化体育设施网络。到2015年,市、区、街道、社区四级文体设施网络全面升级,一级文化活动中心达85%以上。
丰富群众文体生活。打造群众喜爱的公共文化活动品牌,办好“幸福开发区”等广场文艺演出和“社区大舞台”等社区文化活动。规范艺术培训基地建设,扶持群众自办文化组织和艺术团体,鼓励团体演出和艺术创作活动。完善基层群众文体辅导队伍,力争群众文化辅导服务覆盖面达到100%,建成体育健身辅导站点200个。繁荣节庆文化活动,把中国青岛凤凰岛(金沙滩)文化旅游节和民间艺术节,分别办成国家级知名节庆品牌和省级知名节庆品牌。实施文化精品战略,探索设立“金凤凰文学奖”和“金凤凰群星奖”,培育和形成群众文艺创作群体和基地,创作一批有价值和有影响力的文化精品。大力发展体育事业,定期举办各类体育赛事,积极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强人才培养,提升竞技体育水平。
加强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全力做好文物保护基础工作,建立文物调查及数据库管理系统。做好新建博物馆设计利用,合理划分博物馆功能布局,提升文博宣教职能。加大文物执法力度,加强文物抢救和考古勘探、修复工作。完善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拓宽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和产业开发平台,建设融民俗美食、民俗文化商品、民俗技艺展示为一体的民俗特色街区,重点培育书画、古玩、工艺品等大型文化商品市场,形成1-2个民俗艺术品集中经营区,逐步打造成为青岛西海岸艺术品交流中心。
加强新闻媒体建设。加大区电视台、广播电台、《青岛日报•开发区时讯》、中国金凤凰网站等媒体的建设力度,不断提升广电节目和报纸的编辑、制作水平,推出精品栏目和品牌栏目,扩大收视率和发行量。完善网络文化管理体制,高度重视互联网等新型传媒对社会舆论的影响,实现网上正面舆论宣传。积极推进广电传媒新业态和“三网融合”,加快推进有线数字电视网络双向改造。提高信息资源覆盖率,互联网普及率超过75%,无线宽带人口覆盖率达到90%以上。全面加强信息服务能力,推广数字媒体、数字教育、数字医疗、数字档案等信息化服务。
提高城市文明水平。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大力弘扬团结拼搏、艰苦创业、加压奋进、争创一流的开发区精神,营造“解放思想、转变作风,激情创业、为民服务”社会氛围,着力打造与国际化新城区相匹配的城市形象。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倡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创新性开展以社会公德献热心、职业道德献诚心、家庭美德献孝心、个人品德献关心为主要内容的“四德四心”教育工程,培育“德润心田”爱心服务品牌,评选表彰青岛开发区“十佳道德模范”、“十佳优秀母亲”、“十佳美德少年”、“十佳文明家庭”,促成良好的社会风尚与公共秩序。加强科普教育和学习型黄岛建设,提高居民科学文化水平和科学生活质量。建立健全文明强区创建长效机制,不断提升文明城市创建水平和市民综合素养。
二、建设文化创意新区
以发展影视、动漫、信息服务、设计服务等核心创意产业为重点,实施文化经济整合发展战略,推进文化与旅游、体育、工业、农业、科技、教育深度融合,引进、培育国际知名文化品牌和重大文化产业项目,打造凤凰岛影视文化产业园、海洋文化产业园、中国国际动漫产业园、民俗(非遗)文化产业园、家庭文化园、中华养生保健文化园、宗教文化产业园、中国龙山文化产业园、大学生科技文化创意园、工业商贸文化产业园“十大文化产业园区”,把文化产业打造成全区重要的支柱性产业。
打造特色影视产业。办好北京电影学院现代创意媒体学院和青岛上海戏剧学院艺术学校,5年内学生规模分别达到5000人和1200人以上,围绕凤凰岛影视演艺中心等重点项目,打造以影视文化为主题,以休闲度假为业态,以自然生态为特色,集影视制作、研发、教学等多功能于一体的产业园区。建设满足影视拍摄、影视博览、游览观光、探秘体验等多种需求的影视文化主题公园。积极引进世界顶级影视资源,建设imax巨幕影院、影视产品交易市场暨棋牌娱乐平台充钱的的版权交易中心、中国影视明星大道、中国电影雕塑园电影博物馆、中央音乐学院青岛国际音乐学校、好莱坞电影基地、中影集团青岛影视培训基地、第三代数字海洋馆等项目。制作和播出2—3部以开发区题材为背景、有较大影响力的影视剧,办好“金凤凰奖”颁奖仪式等影视盛典活动,努力将凤凰岛建设成为国际知名的特色影视产业园。
扶持动漫创意产业。启动建设北影现代创意媒体学院凤凰岛影视动漫创意城,办好中国动漫集团产业园、台湾龙飞动漫创意园,不断提高创意产业基地的设计水平,重点规划建设产、学、研链条完整、具有一定规模的动漫创意产业园。支持民间资本积极投入文化创意产品的研发创作生产,鼓励原创网络游戏、动漫产品的研发和创作,大力提升产品附加值。加大对侵权、盗版行为的打击力度,保护创意产品的生产和消费。积极支持创意产业行业协会的建设与发展。
培育节庆会展业。依托雄厚的制造业基础、旅游资源优势和青黄同城的便利条件,以建设青岛西海岸商务会展中心城区为目标,坚持会议、展览、节庆活动并举,重点开发高端会议(含论坛)、产业展览、演艺颁奖、体育赛事和品牌节庆。加快国际会议展览中心等会展基础设施建设,培育壮大节庆会展企业,延伸关联产业。促进节庆会展业向专业化、品牌化、国际化和信息化发展,把节庆会展业培育成为国际新型城市文明开放的先导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极。
丰富文化娱乐业。大力发展文化演艺业,推动小演出团体联合注册成立演艺公司,发展演艺中介机构、文艺经纪人制度。积极探索实现节庆会展和演出业的资源共享和有机融合,鼓励优秀剧目扩大演出,繁荣活跃演出市场。鼓励应用高新科技改进传统娱乐形式,引进、开发新的娱乐形式,逐步形成酒吧文化、咖啡文化、茶文化、歌舞文化等特色文化娱乐聚集区。
提升现代传媒业。加快发展数字出版、网络出版、手机出版等数字化的新兴新闻出版业态,形成合理的媒体市场机制和较完整的广播、电视、报刊、广告等媒体产业链。规范和扩大发展图书和音像制品连锁、超市、电子商务等经营方式,扩大原创音像节目的有效供给和销售,建立成熟的音像市场体系。加强对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的宏观调控和行政执法力度,积极打造功能丰富多彩、内容健康有益的数字文化家园。
第八章 加强社会建设 构建和谐黄岛
创新社会管理模式,着力加强关切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安全生产监管和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建立社会矛盾化解的长效机制,打造平安西海岸、和谐黄岛。
一、社会管理
加强社会管理能力建设,创新社会管理机制,按照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的要求,加强社会管理体制和能力建设,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统筹人口发展。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严格落实计划生育政策,促进优生优育,把控制人口规模和提高人口质量相结合。十二五”期间全区合法生育率年均达到97%以上,年均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2.5‰以下,年均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99‰以下,出生缺陷发生率降到5‰以内,出生人口性别比继续保持在103-107的合理范围内,年龄在15-64岁之间符合人力资源条件的人口保持在60万人以上。巩固九年义务教育,普及普通高中和职业教育,大力发展高等教育,每万人拥有大学生数达到2000人。根据人口增长需要,筹建婚姻登记大厅和公益性公墓。
加强城市管理。统筹城市规划、建设和运行的综合管理。理顺城市管理体制和责权关系形成合力,健全基层机构,推进城市管理向纵深发展、向社区延伸,环境整治由突击性转为常态化,落实网格化、精细化管理。建立城管快速反应机制,及时处置城管热点、难点问题,全面建成社会化城市管理长效机制。开展城市无物业管理小区环境治理,探索服务管理长效机制。强化城市日常管理,全面提高市政设施养护水平,增强掘路施工计划性,规范户外广告发布,城区公共场所照明功能基本实现全覆盖。加强社会监督力度,提高公众参与水平,完善社会评价机制。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在道路设计、交通综合管理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避免桥隧贯通和人口增长带来道路拥堵的状况。
保障特殊群体权益。大力发展养老事业,落实老年人优先、免费等措施。维护妇女儿童权益,促进男女平等,切实做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不断优化儿童成长和妇女发展环境。保护残疾人权益,倡导和鼓励社会各界关心、支持、参与残疾人事业,完善区、街道、社区三级残疾人康复服务网络建设,做好薛家岛残疾人之家配套设施建设,加强残疾人就业培训、康复和医疗保障,落实无障碍建设标准,加强无障碍设施改造,全力配合做好青岛市创建全国残疾人工作示范城市工作。
加强安全生产监管。坚持安全发展,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严格落实一岗双责,强化企业、政府两个主体责任,继续推行网格化监管和标准化创建工作。实施重大危险源普查和监测监控,建立道路交通、建筑施工、危险化学品、特种设备和人员密集场所等重点领域安全整治的长效机制,坚决防止重特大事故发生,确保全区安全生产持续稳定。
加强食品药品监管。建立政府领导、部门监管、企业首责、社会参与的食品药品质量安全管理机制。建立食品药品监测评价体系,增强监管机构力量。健全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体系,加快推进山东省食品有害物质监督检验中心建设,确保全区食品质量安全技术支撑能力在全省处于领先水平,食品生产企业抽检合格率达到98%以上。完善食品药品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把蔬菜粮油肉蛋等应急储备纳入市级统筹范围,增强药品不良反应(事件)监测和应急处置能力。发展食品药品信息化监管体系,药品和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使用实时动态电子监管覆盖率力争达到98%以上。
加强应急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应急管理体系,形成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有效应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按照预防与应急并重、常态与非常态结合的原则,加快形成政府统筹协调、社会共同参与的“大应急”工作格局。超前做好气象服务、人防工程、防震减灾等基础保障工作。
加强民主法治建设。认真执行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各项决议、决定,重视发挥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重要作用。加强基层民主建设,推进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和厂务公开,完善村民自治、城市居民自治和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保证人民群众依法行使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加快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保障宗教信仰自由,支持做好佛教文化公园、基督教堂等宗教场所建设和管理。依法做好工会、共青团、双拥、民族、外事、侨务和对台等各项工作。
二、平安建设
加强社会管理制度创新建设。认真履行第一责任,主动服务第一要务,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推进平安建设,完善“打、防、管”一体化、社会矛盾化解、司法保障与法律服务、普法依法治理和政法队伍建设五大体系,推动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和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取得更大成效。到2015年,力争实现社会大局更加稳定、治安环境更加安全、法治环境更加优化、队伍建设更加规范的目标,争创“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区”。
创新平安建设机制。深入开展严打整治斗争,坚持命案必破,始终保持对严重暴力犯罪、多发性侵财犯罪的高压态势。大力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加大科技防范投入,加强城乡社区警务工作,提高企业治安防范能力,发展壮大群防群治队伍。强化社会治安“三大群体”控制管理,创新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方式,排查整治重点领域和重点行业,全面提升社会治安源头管理水平。努力构筑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打、防、管”一体化格局,全力提升群众安全感。
加强社会矛盾化解体制建设。建立健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及人民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四项机制,变“被动维稳”为“主动维稳”,把各种不稳定因素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预防和减少大规模群体性事件发生。
完善司法保障与法律服务体制建设。充分发挥司法机关在打击、预防、监督、保护等方面的职能作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加强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等工作,构筑管理有序、诚信执业的公共法律服务平台,为社会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公共法律服务产品。
全面推进“法治黄岛建设”。实施普法依法治理,全面实施“六五”普法规划,健全完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针对普法的重点内容、重点对象和重点载体创造性开展工作,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大力推进“法治黄岛”建设,坚持普治结合,根据不同地域、不同对象和不同行业的特点开展依法治理,不断提高政府、行业依法治理和水平。
强化政法队伍建设。坚持党管政法的原则,加强思想政治建设、纪律作风建设和素质能力建设,落实政治建警、作风兴警、科技强警、监督律警、从严治警、从优待警等措施,推进公正廉洁执法,提升政法工作公信力。加大以“两所一庭”为代表的基层基础设施投入,落实人员,增加经费,配齐装备,提升工作能力。
第九章 规划支撑和保障措施
适应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发展的要求,优化安排资源配置,确保各项目标和战略任务的顺利完成。
一、人才保障
“十二五”期间,人才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坚持“服务发展、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的方针,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人才管理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人才结构战略性调整为核心,引进和培育并举。到2015年,全区人才总量达到26万,人才竞争比较优势明显增强。
加快人才管理体制机制创新。构建“一体五化”人才工作模式,工委(区委)统一领导,实现管理行业化、配置市场化、政策系统化、协调制度化、服务品牌化。健全“行业人才行业管”的人才开发机制,培育建设20家左右行业人才协会。以培育高端人才服务平台为切入点,重点扶持培育一批市场化高端人才项目。加强人才政策创新力度,建立以人才发展宏观指导意见为统领,人才引进、培养、使用和激励政策为主线,人才发展重点及专项政策为核心,人才服务和保障政策为基础的政策体系。坚持人才投资优先保证,建立和完善以政府投入为引导、用人单位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人才投入机制。
统筹推进人才资源开发。按照党政人才稳定数量、优化结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提高管理水平、增强竞争力,专业技术人才壮大规模、调整比例,高技能人才调整工种、提升素质,社会工作人才提高专业水平、延展覆盖面的总体目标,改善人才开发的宏观调控,统筹抓好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实现人才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更加协调、更加契合。实施凤凰岛高层次人才开发计划,分类推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开发,引进扶持50名左右高层次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引进培养400名左右的区级以上各类拔尖人才,推荐表彰20名左右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杰出人才,引进培养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人才1万名左右,技师和高级技师为主的应用型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1万名左右。
创造人才发展环境优势。深化“亲情服务”高层次人才服务品牌建设,不断丰富服务品牌内涵和服务内容,示范带动各行业加强和完善对行业人才服务,全面推动人才服务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和品牌化。建立健全人才市场服务体系,鼓励与国内外知名人才服务机构开展合作,通过政策引导和竞争择优,推进资源整合,培育人才服务业知名品牌。加大基础性、公益性人才服务资金投入力度,提高服务层次、拓展服务项目,规范服务流程,在住房、医疗服务、社会保障、子女教育等方面,加大对各行业各领域优秀人才干事创业的服务保障力度,不断优化新区人才发展环境。
二、科技支撑
以青岛作为国家首批创新型试点城市为契机,以创建创新型城区为目标,构建开放的区域创新体系,提高科技综合实力和区域创新能力,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内生动力。到2015年,技术创新环境指数力争跨入国家级开发区前三位。
优化区域创新环境。加强科技专项和科技投入,建立完善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市场融资为支撑的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不断提高研究与试验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争取到2015年比重达到2.7%。建成一批带动力强、影响面大的科技产业化项目,集聚一批高新技术企业、高水平研究机构和高层次技术人才。组织实施重大科技攻关项目,鼓励企业和科研院所踊跃开展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工艺开发,积极申报国家高技术产业化专项,加快组织实施新材料、数控机床、光机电等重大产业专项,提升区域特色产业的整体技术水平。全面实施“专利、品牌、标准”战略,提高企业家知识产权观念和企业的创牌积极性,形成一大批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
支持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把民营中小企业作为推动自主创新的重要力量,集中力量优先扶持一批技术先进、主业突出、行业优势明显、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具有竞争力的大中型民营企业和企业集团。推动民营企业为产业园区和基地发展提供配套服务,鼓励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的发展路子。着力完善和落实创业创新鼓励政策,建立创业创新投融资机制,降低创新型企业创设门槛。放宽民间投资准入门槛,支持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公用事业和公共文化等领域创业。到2015年,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创造的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3%以上。
三、开放推进
提高引进外资质量。整合招商资源,实施定向招商,创新外资利用方式,不断扩大利用外资规模,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加大对知名跨国大公司的引进,引导外资更多的投向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新能源、节能环保等产业,坚持引资、引智和引技并重,大力引进研发机构、关键技术和关键设备,鼓励外资参与国内科技研究合作项目,促进利用外资与自主创新相融合。到2015年,来我区投资的世界500强企业和领军型跨国公司达到80家,累计实际利用外资达到35亿美元。
优化对外贸易结构。提高传统优势出口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扩大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开发形成多元国际市场结构,巩固欧美、日韩传统市场,大力开拓中东、非洲、俄罗斯、南美等新兴市场,深度挖掘东盟市场潜力。大力展服务贸易,扩大运输、旅游等传统服务贸易规模,加快新兴服务贸易发展速度,2015年服务贸易占外贸总额比重提高到20%以上。积极发展进口贸易,鼓励进口先进技术、关键设备以及短缺能源、资源、原材料。“十二五”期间,在优化结构的基础上,外贸进出口额年均增长13%以上。
扩大国外经济合作。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支持城发公司与国内大企业合资,在几内亚等西非国家开展战略投资合作,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兴办境外经贸合作区。支持包钢研究设计院等有实力的院所企业发展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业务,支持科瑞特等大型设备制造企业扩大装备制造出口投资境外合作项目和国家援外项目。
四、政策保障
积极争取、认真落实国家和省市各类财税政策。加强区级财政扶持力度,按照预算化管理的要求,建立现代产业专项资金扶持机制,区财政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产业发展扶持资金,支持符合“六大产业集群”和“四大经济亮点”要求的龙头项目、新兴产业重大项目引进和发展,支持企业开展技术改造、技术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加强质量管理争先创优,支持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和发展循环经济,支持企业上市融资,支持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发展,支持特色经营和服务民生类项目。建立现代产业专项资金扶持运作机制,产业发展扶持资金使用,主要采用基础设施配套投入补助、代建或合建厂房、无偿补助、贷款贴息、资金配比和以奖代补等方式,实施“亲商、安商”策略,建立专家评审制度,提高行政效能,实行科学决策,推进科学招商,促进科学发展。
五、交通保障
全面推进陆域交通网、公共交通建设,加强交通管理,拓展发展高端交通客运,构建综合立体化交通体系。
完善陆域交通网络建设。“十二五”期间,全区基本形成“四纵七横”的路网格局,构建布局合理、优势互补、分工明确、衔接顺通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做好海湾大桥、海底隧道的交通连接线及客货流疏导,从源头上保障桥隧端及过境车流的交通顺畅,完成滨海公路胶州湾隧道连接线道路工程。进一步完善绕城交通通行能力,增加北向对外疏导能力,减少绕城交通与城市交通、疏港交通交叉,加快推进昆仑山路贯通和改造,建设双积公路红石崖段道路,西向打通长江路西延及团结路西延至胶南204国道,实施胶州湾高速公路管家楼收费口迁移,建立贯穿全区的货运快速通道,完善对外交通网络。实施城市交通与疏港交通优化分离,改造疏港高架一期,建设疏港高架二期、南港一号路及其他配套交通基础设施,建成黄河路与龙岗山路、江山路与淮河路、江山路与前湾港路、江山路与齐长城路、长江路与昆仑山路等5座立交桥。做好农村公路等道路的养护和维修,确保农村公路好路率90%以上。
优先发展公共交通。通过海底隧道和跨海大桥实现与市区无缝对接,积极构建同城一体化的现代公交体系,一期开通4条直达青岛的公交线路。实施黄岛长途汽车站搬迁,保留轮渡航线作为备用交通方式,力争协调建设青连铁路黄岛站,力争青岛到黄岛的地铁2号线二期开工建设。增加公交运量,增加线路长度,到2015年,公交车保有量达到1000标台,线路总长度达到600公里以上。加快公交场站建设,规划建设金沙滩、唐岛湾等12处公交枢纽站。根据城区经济和人口发展规模,及时调整和增加出租车数量。加快海上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建成张屯陆岛交通旅游码头,开通相应的客运和观光航线。建设立体化公共停车设施,到2015年,初步建成与道路交通容量相匹配的停车系统,基本停车位实现“一车一位”,公共停车位总量达到汽车保有量的10%以上。
加强道路交通管理信息化建设。开展智能交通管理系统二期工程建设,搭建全区统一的智能交通管理及公共服务平台,进一步在智能指挥、诱导交通、疏导交通、预防事故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在全区道路客运班车、包车统一安装3g视频监控系统,进行即时监控,提高安全生产监管水平。实现全区化学危险品运输车辆gps监控信息并入全省统一监控平台,对车辆安全运行信息进行跟踪监控。加强交通指挥集成平台、gis地理信息平台、交通信号控制系统、交通电视监控系统、交通流信息采集系统、交通信息发布系统、交通违法行为监测记录系统、交通管理信息系统、运行维护系统等子系统建设,进一步整合子系统资源和功能,实现交通信息采集和信息服务形式多元化、标准化、高覆盖。
六、土地保障
按照省政府批复的黄岛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年-2020年),实施高效集约、统筹区域、和谐生态和耕地保护“四大战略”,严控总量、盘活存量、用好增量,以供应引导需求,实现土地利用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合理配置新增建设用地,保障必要的基础设施、重点项目、民生项目和生态环境保护用地。加大对闲置地、空闲地和批而未供地的清查与整治力度,建立激励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鼓励和引导存量土地的盘活。积极进行城区存量土地挖潜,加快城中村改造,推动人口向城区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不断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根据不同区域经济发展与资源比较优势情况,合理统筹安排各行业各部门对土地资源的需求,制定和实施差别化的分区管制政策,形成协调有序的区域发展格局。借助区外资源缓解黄岛区经济建设中耕地资源的紧缺状况。加大生态建设力度,注重生态环境与自然环境保护,加强自然水体、滩涂湿地、生态林地及园地的保护,全面提升生态优势。探索试行“飞地”政策,通过与周边区域互利合作的方式,异地联合兴办开发区,适时申请扩大开发区面积,拓展发展空间。“十二五”期间,全区新增建设用地需求约为2100公顷,规划新增可用建设用地约为1900公顷,通过加大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内涵挖潜,可产生供给能力约200公顷,基本满足建设需要。
七、能源供应
加快电网建设,优化热电联产,积极开发风、潮汐等新能源,改善燃气供应,全面建立稳定、安全、高效、环保的能源供应体系。
优化电力供应。通过新建石雀滩、新街口等6处110kv输变电工程,新建和改造中压10kv线路200回,新增10kv公变500台,基本满足“十二五”末全区800mw公网负荷。优化网络结构,合理划分各站供电范围,消除单辐射线路和部分线路供电距离过长的现象,提高供电系统安全性。加强供电运行管理,各项运行指标达到山东导则要求,部分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扩大新能源应用。以风能、波浪能为重点推进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风电装机容量达到50兆瓦、波浪能装机容量达到56兆瓦。大力推广海水源、污水源和地热源热泵技术,推进秸秆发电等新能源项目,提高新能源比重,改善能源结构。2015年可再生能源实现替代常规能源20万吨标准煤,占全区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4%左右。
改善燃气供应。争取实现中石油、中石化双气源供应,完善城市管道天然气系统,扩大天然气供应覆盖范围。到2015年全区燃气管网供气能力达到150万方/日,城区天然气气化率达到95%以上。
八、水源供应
2015年,城市日需水量将达到29万立方米,通过本地水源工程建设挖掘、客水资源引进、海水淡化、再生水利用等措施新增10万立方米/日供水能力,基本解决缺水问题。
水源和净水厂建设。加强殷家河水库、戴戈庄水库、解家水库、河洛埠水库、上庄水库、周家夼水库等6处饮用水源地的环境保护,取缔、关闭饮用水源保护区内的排污口、违法建设和污染水源的项目。完成建成棘洪滩引水复线工程,一次性建成16万吨/日输水管线,配套建设6万吨/日净水厂,根据需要适时扩建10万吨/日净水厂。大炼油二期项目同时配套建设4万吨/日海水淡化设施,继续扩大黄岛发电厂海水淡化利用规模。力争泥布湾污水处理厂2万吨/日中水设施投入运行,在镰湾河、龙泉河污水处理厂各发展1万吨/日中水设施。
研究推进可持续新水源示范工程。积极推进风能发电与海水淡化相结合的可持续淡水水源工程建设,积极探索推进大唐风电、中海油海工平台开展国际合作,研究建设具有世界水平的water park示范项目。
供水管网系统改造。实施吉利河原水管线工程、江山路管线改造工程、滨海大道管线工程、淮河路管线工程,解决部分供水管网布局不合理、卡脖等问题,形成南北城区供水四纵四横的环状管网,提高联网供水稳定性,将管网漏失率控制在12%以下,力争达到8%。
九、项目支撑
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保持适当的投资总量和强度,通过注入优质投资增量,促进投资存量调整和经济结构转型。力争五年累计总投资达到2000亿元左右。
高端制造业共50余个重点项目总投资约600亿元。其中,石化产业300亿元,造修船和海洋工程80亿元,汽车产业70亿元,家电电子70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80亿元。
现代服务业领域60余个重点项目总投资约800亿元。其中,旅游业200亿元,文化创意产业280亿元,商贸物流业200亿元,楼宇总部90亿元,软件信息与服务外包30亿元。
民生和社会事业领域五大类项目总投资约400亿元。其中,市政公用设施130亿元,城市化改造160亿元,生态建设20余亿元,交通建设20余亿元,文化教育卫生基础设施30余亿元。
第十章 规划组织实施机制
强化“十二五”规划纲要实施的保障措施,创新组织实施机制,确保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顺利完成。
一、依法实施
依法增强规划纲要的指导性和约束性,政府、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的经济和社会活动,不得突破纲要确定的方向和原则。加强年度计划和规划纲要的衔接,2011年-2015年期间制定年度计划要以“十二五”规划纲要为依据,研究局部空间规划和产业规划、修定定向招商指导目录、重大项目引进建设等工作,都必须遵循规划纲要确定的主要思路。如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情况发生较大变化,确需对纲要进行修编,必须严格按照法定程序报区人大及其常委会批准。
二、部门责任
建立部门分工责任制,各部门、各单位要针对规划确定的重点目标、重大项目制定实施方案和进度安排,研究制定“十二五”专项规划和年度计划,分解细化工作措施,逐项落实到位并定期向管委(区政府)汇报进展情况。涉及多个部门落实的任务,要建立统筹协作机制,由主要承担部门牵头分解出专项任务和责任单位。
三、绩效评估
在执行中期对规划纲要实施情况进行绩效评估,并按有关规定提出中期评估报告。根据评估结果对规划纲要进行调整修订。对实际运行情况明显偏离并难以完成的规划指标,应及时提出修订方案。落实目标不力的要及时提出整改措施。
四、考核监督
严格遵守发展规划的强制性规定,在制定政策、审批或者核准投资项目、安排政府投资和财政支出时,不得违反发展规划的限制性、禁止性规划。规划纲要中确定的约束性指标、重点任务和建设项目,由督查考核部门层层分解落实,跟踪督察,纳入年度目标绩效考核。
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黄岛区)“十二五”规划体系
一、总体规划
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黄岛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
二、综合性规划
(一)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转方式调结构“十二五”规划
编制和实施牵头单位:区发改局
配合单位:服务业发展局、科技局、人事局、各招商单位
分规划:
1.高端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编制和实施牵头单位:区发改局
配合单位:科技局、西海岸出口加工区管理局、各招商单位
子规划:
(1)电子信息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编制和实施牵头单位:区发改局
配合单位:各招商单位
(2)汽车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编制和实施牵头单位:区发改局
配合单位:各招商单位
(3)石化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编制和实施牵头单位:区发改局
配合单位:区临港开发建设局、各招商单位
(4)船舶制造业和海洋工程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编制和实施牵头单位:区发改局
配合单位:各招商单位
(5)航空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编制和实施牵头单位:西海岸出口加工区管理局、区服务业发展局
2.现代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编制和实施牵头单位:区服务业发展局
配合单位:区旅游局、交通局、外经贸局、节庆会展办
子规划:
(1)旅游业“十二五” 发展规划
编制和实施牵头单位:区旅游局
(2)港口物流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编制和实施牵头单位:区服务业发展局
配合单位:区交通局、临港开发建设局
(3)服务外包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编制和实施牵头单位:区外经贸局
配合单位:区服务业发展局、发改局
3. 创新型城区建设和高新技术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编制和实施牵头单位:区科技局
配合单位:区发改局
4.循环经济、节能降耗和新能源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编制和实施牵头单位:区发改局
配合单位:区国土分局、市政公用局、环保分局、安监局等
5.重点项目建设“十二五”规划
编制和实施牵头单位:区发改局
配合单位:区服务业发展局、规划分局、国土分局、各招商单位
(二)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和体制机制创新“十二五”规划
编制和实施牵头单位:区发改局
配合单位:区外经贸局、政策研究室、西海岸出口加工区管理局
分规划:
1.深化经济体制综合配套改革 “十二五”规划
编制和实施牵头单位:区发改局
配合单位:区政策研究室
2.对外经济贸易“十二五”发展规划
编制和实施牵头单位:区外经贸局
配合单位:各招商单位
3.西海岸出口加工区建设发展“十二五”规划
编制和实施牵头单位:西海岸出口加工区管理局
配合单位:区外经贸局、国土分局、规划分局、科技局
4.民营经济和上市公司“十二五”发展规划
编制和实施牵头单位:区民营经济发展局、发改局
配合单位:区人事局、服务业发展局、政策研究
室
(三)黄岛新城区建设与区域综合承载能力支撑条件建设“十二五”发展规划
编制和实施牵头单位:区规划分局、市政公用局
配合单位:区城建局、发改局、交通局、农发局、安监局、国土分局、环保分局、黄岛供电部
分规划:
1.城区基础设施建设“十二五”规划
编制和实施牵头单位:区城建局
配合单位:区市政公用局、交通局、国土分局、农发局、临港开发建设局、重点工程局、西海岸出口加工区管理局
2.城市化建设和住宅房地产发展“十二五”规划
编制和实施牵头单位:区城建局
3.道路建设与交通管理“十二五”综合发展规划
编制和实施牵头单位:区交通局、公安局
4.水资源综合利用发展建设“十二五”规划
编制和实施牵头单位:区农发局
配合单位:区市政公用局
5.电力建设和供电设施“十二五”规划
编制和实施牵头单位:区发改局、国土分局
配合单位:黄岛供电部
6.人才引进和人才队伍建设“十二五”规划
编制和实施牵头单位:区人事局
配合单位: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7.区域安全生产“十二五”规划
编制和实施牵头单位:区安监局
配合单位:石化区安监分局、公安局、质监分局、各街道办事处
8.防震减灾“十二五”规划
编制和实施牵头单位:区地震局
9.基础测绘“十二五”规划
编制和实施牵头单位:区国土分局
(四)黄岛区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 “十二五”发展规划
编制牵头单位:工委党校
实施单位:区司法局、科技局、教体局、卫生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民政局、妇联、残联、文体中心
分规划:
1.人口发展“十二五”规划
编制和实施牵头单位:区卫生局(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2.教育和体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编制和实施牵头单位:区教体局
配合单位:区文体中心
3.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编制和实施牵头单位:区卫生局
配合单位: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4.就业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编制和实施牵头单位: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5.妇女儿童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编制和实施牵头单位:区妇联
6.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编制和实施牵头单位:区民政局
7.残疾人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编制和实施牵头单位:区残联
8.社会管理与法制建设“十二五”规划
编制和实施牵头单位:区政法委
配合单位:区民政局、司法局、公安局
(五)黄岛区生态建设和区域环境保护 “十二五”规划
编制和实施牵头单位:区环保分局
配合单位:区发改局、农发局、海洋与渔业局
分规划:
1.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
编制和实施牵头单位:区环保分局
2.生态黄岛建设“十二五”规划
编制和实施牵头单位:区农发局
子规划:
(1)城郊休闲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编制和实施牵头单位:区农发局
(2)城区园林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编制和实施牵头单位:区农发局
(六)黄岛区文化建设“十二五”发展规划
编制和实施牵头单位:区文化局
配合单位:区教体局、旅游局、人事局、民政局、节庆会展办、文体中心、
1.社区文化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编制和实施牵头单位:区文化局
配合单位:区文体中心、人事局、教体局、民政局
2.文化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编制和实施牵头单位:区文化局
配合单位:区文体中心、旅游局、节庆会展办
三、专项规划
(一)蓝色经济科学发展示范区发展建设规划
编制和实施牵头单位:区发改局
配合单位:区海洋与渔业局、服务业发展局、政策研究室、规划分局、环保分局、临港开发建设局、民营经济发展局、旅游局、人事局、文化局、节庆会展办、西海岸出口加工区管理局
分规划:
1.临海高端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编制和实施牵头单位:区发改局
配合单位:区临港开发建设局、出口加工区管理局、民营经济发展局、科技局
2.滨海现代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编制和实施牵头单位:区服务业发展局
配合单位:区旅游局、文化局、节庆会展办
3.海洋开发保护和渔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编制和实施牵头单位:区海洋与渔业局
(二)中德生态园建设“十二五”发展规划
编制和实施牵头单位:中德生态园合作建设协调推进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配合单位:区城建局、外经贸局、发改局、规划分局、国土分局
(三)黄岛口岸建设“十二五”发展规划
编制和实施牵头单位:区临港开发建设局
配合单位:区外经贸局、规划分局、国土分局、服务业发展局、西海岸出口加工区管理局、
四、其他专项规划
各街道办事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以及本体系未涵盖但确需编制的专项规划,由单位自行编制,按程序审批后纳入全区“十二五”规划体系并组织实施。